農村牌樓作為古建筑的一種形制, 也是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演化而來。據國內學者考證,農村牌樓出現于春秋中葉,它原始的形態被稱作“衡門”,指兩根柱子上架一根橫梁所構成的簡單、原始的門。早關于“衡門”的記載源自《詩經》。《詩.陳風.衡門》云:“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橫門是早的石牌樓樣式,石牌樓就是在石牌坊圖片樣式改進的,我們下面看一下石牌樓圖片樣式的演變歷史。

村牌樓的榫卯結構:科技與藝術的融合
古建筑的另一大特色是榫卯結構的大量運用。柞是小于構件斷面凸出的部分,俗稱公樣,卯是指與榫相結合的另一構件凹下去的部分,俗稱母榫。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獨立、松散的構件緊密結合為一個符合設計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種荷載能力的完整的結構體。根據榫卯的功能大致可分為六類:固定垂直構件的卯榫,水平構件與垂直構件的拉結相交使用的榫卯,水平構件互交部位的棉卯:水平或傾斜構件重疊穩固所用的榫卯,用于水平或傾斜構件疊交或半疊交的榫卯,用于板縫拼接的幾種榫卯”。固定垂直構件的榫卯在古建筑石牌樓結構中垂直構件主要是柱子,它又分為落地柱和懸空柱兩類。落地柱即柱腳直接落在柱項石上的柱子,懸空柱即落腳在梁架上或被其它構件懸空挑起捧起的柱子,這些垂直構件不管用在什么部位,都要用榫卯來固定它的位置,如管腳樺、套頂榫、瓜柱柱腳半榫。用于固定各種落地的柱根部,童柱與梁架或墩斗相交處,它的作用是防止柱腳位移。管腳榫截面通常為方形,榫的端部適當收留(即頭部略小),外端倒楞,以方便安裝,現在我們長城石雕借助現代雕刻工具,制作的卯榫結構更加方便合理,也更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農村村口牌坊的風水
農村該不該修建石牌坊大門呢?我們看一下歷史記載:明代之后,由于風水學說的盛行,人們開始在村莊周邊建塔和石牌坊牌樓,這便是風水塔和風水村大門。風水石牌坊牌樓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文峰石牌坊、石牌樓,主要建在村莊大門處。古人認為主導文脈的文峰如果高度不夠,或是各村各姓之間為了互相競爭,就會在村口建造石牌坊、石牌樓來增加村子大門高度,使本村、本族能夠繁榮昌盛。
石牌坊
廣東海南樣式的農村門頭牌坊圖片
另一種是水口石牌坊、石牌樓,主要建在村莊大門口。古人認為村莊入口處建石牌坊牌樓,能夠鎮水驅邪,保佑一方四季平安、風調雨順,也有希望通過建村門石牌坊來更好地營造一種只見吉祥、風生水起的意境,風水中的水是財富的象征,在村口修建農村牌坊可以過濾不好的氣息,修建村口石牌坊則表達了人們企盼一個地方能夠人財兩旺 、百業興隆的意愿。
村牌坊
江西農村牌坊圖片

傳統的農村村口牌樓式門樓
農村石材大門分為石牌坊和石牌樓,石牌樓比石牌坊等級高,后來都統稱為石牌坊或者石牌樓,各地農村叫名和榮耀。
進土牌坊:四柱三間三樓沖天式木結構青石牌坊,面寬12.51米,總高11.73米,占地面積35.03平方米。南北朝向,建于清乾隆年間。該坊梁柱碩大,滿布淺浮雕,有雙獅戲球、仙鶴祥云、瑞獸麒麟、鳳穿牡丹、鷺鷥蓮荷等圖案以及如意祥云、八寶相花等什錦紋飾,明間兩根石柱在基座上飾四只坐獅,外兩石柱三面飾抱鼓靠背石。上枋上有三樓,三樓蓋板下鏤空刻龍圖案,兩面龍鳳榜分別刻“圣旨”“恩榮”文字,該石牌坊為乾隆二年(1737年)恩科進士洪本仁修建。進士坊往北約10米的山邊立有一壁高大照墻,石牌坊寬25米,石牌坊的高度是多少呢?是7.8米,在當時也是坊尺寸設計,厚0.55米,氣勢雄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