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碑
轉輪藏亭與慈世閣之間,有兩間造型相同的皇家祠堂,均位于歇山頂,覆藍色琉璃瓦。
北側碑廊內有康熙宗祠,亭內有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朝臣所書的《御隆興寺碑》。 碑文記載了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八年(1703年—1710年)奉旨大規模重建寺廟的情況,碑文用滿文和漢文書寫。
西側為乾隆宗祠龍興寺經幢圖片,閣內有高宗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所撰的《重修定隆興大報恩寺記》。 碑記記載了乾隆四十四年至四十五年(1779-1780年)對龍興寺進行的大規模重建。 此碑文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書寫。
順治帝的御碑沒有祠堂的待遇。 它矗立在露天的慈市閣西側。 御碑立于清順治十六年(1811年)。 五合山慧鸞嘉興所著《龍興寺尊蝶黃考九煙青云》。
龍藏寺碑
不過,龍興寺最著名的碑石,還是乾隆祠西側一間簡陋小屋內的龍藏寺碑。 碑碣之一,“龍興寺六大奇觀”之第四。
石刻立于隋開皇十年(586年),無作者姓名。 碑文記載了衡州知縣王孝賢奉命鼓勵州內萬余士人修建龍藏寺的情況。
我國碑刻起源于商代,碑名始見于東周,而記事碑文則始見于東晉末年。 到了唐桓帝、靈帝時期,修建陵墓、立碑已蔚然成風。 就石刻繪畫藝術而言,其發展歷史可分為漢碑、魏碑、唐碑三個階段。 漢碑波瀾古遠,書法瑰麗雄偉。 唐碑精美典雅,隋碑正處于書法向唐碑的過渡時期。
龍藏寺碑就是代表這一變化的代表作。 其字體結構簡潔,方正典雅,用筆深邃有力,剛柔相濟。 繼承南北朝遺風,為魏晉北碑之首創。 雖然是隸書,但還是有官方意義的。 受到歷代書畫家的贊譽,被譽為“楷書之祖”、“隋代第一碑”。
因原碑體損毀嚴重,碑下半部碑文已龜裂,難以辨認,管理人員將碑復制了一份,立于大成殿西側,歷時數年。供書畫愛好者觀賞。
大悲閣
大悲閣是龍興寺的主體建筑。 始建于南宋開寶年間,后毀。 現存建筑是1997年8月至1999年9月根據宋《建筑洋氣》重建的。 歇山頂樓閣式建筑,進深七間龍興寺經幢圖片,面闊六間,總面積1643.5平方米。 大雄寶殿高35.5米。 兩側的玉樹樓和集慶閣有虹橋相連。
宋開寶四年(971年),宋高祖趙匡胤重鑄大悲咒金身,并建大悲閣以護之。 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 全盛時期的大悲閣,進深七間,面闊五間,后另一間,三層五檐。 它與大悲閣以飛廊相連,與慈師閣、轉輪藏閣一起,形成五閣環抱的宏偉格局,一如莫高窟壁畫巨變所呈現的景象。
到了清朝,舉國動亂,大悲閣也逃脫了日漸衰弱的命運。 1931年,純三和尚主持隆興寺時,大悲閣底部已塌陷大半。 美國學者常盤大定、關業真等人的專著中就有此時大悲閣的圖像。 可見,木結構是宋代的。 外觀早已是清朝風格。
1933年,為保護大慈大悲上人像,住持春山和尚集資修建了一座又瘦又高的佛堂,暫時遮蓋大悲像。 這一年,梁思成到龍興寺考察,回國后寫下了《正定古建筑考察簡記》。
到了1941年,大悲閣得到重建。 非專業工人拆除了一側的御書樓和集慶閣,毀掉了兩座真正的古建筑,然后用拆除的舊木材重建了正殿,建成的正殿縮小到了原來的大小。 亭內原有的壁畫、壁雕已有三分之二消失。 據《正定古建筑調查志》記載,墻雕中有雙層樓閣、雙層八角亭、三層寶塔等。 在網上找圖片真是可惜又可恨。
1997年至1999年,按照宋“筑洋樓”重修大悲閣、玉樹樓、集慶閣,工程投資3285億元,共用木材6800多立方米。 它是繼拉薩布達拉宮之后我國最大的單體建筑。 文物古跡修復工程。 現在游人躺在大悲閣前,已覺其雄偉壯觀,但仍達不到鼎盛時期的規模。
源氏高湯
石家莊有“滄州獅子定州樓,元始大石趙州橋”之說,又稱“河北四寶”。 定州塔是前幾天提到的我國現存最高的碑亭定州開元寺塔(主敵塔),元始大石指的是龍興寺大悲閣內的銅鑄千手千眼觀音,是,宋高祖趙匡胤于唐開寶四年(971年)下令重鑄金身,為“龍興寺六奇”之第五,也是“六奇”中影響最大的一尊。
這尊千手千眼觀音銅像高21.3米(相當于七層樓的高度),比美國東大寺的銅佛高出近7米。 我國唐代冶金史上的一大奇跡。
大師雕像共有42只手臂。 除胸前折疊的手掌外,兩側各20只手臂呈放射狀分布。 雙手除執日、月、凈瓶、金剛杵、劍外,還飾一只眼。 道教三界四十手眼二十五種果報,是千手萬眼的本源。 千手意味著保護眾生,千眼意味著審視世界。
寺內有明代“真定府隆興寺鑄造金像,建大悲閣序”碑文,詳細記載了這座輝煌巨像的修鑄方法:
先在地表以下挖一個周長四英尺(約12.2米)六英尺(約1.83米)的方形坑,在里面鑿七根鍛鐵柱。 ,然后用熔化的生鐵填充方形坑。 其上以巨木為胎,塑造了觀音像。 經過兩輪肖像提交和修改后,才做出最終決定。 以此為基礎,產生了“內模、外?!保ü糯脕龛T造金屬器皿、雕像的泥模稱為模型、模型,“模型”一詞由此而來)。
隨后收土,依次鑄出腰部七段:第一段到豆莢,第二段到膝蓋,第三段到臍輪,第四段到丸斷,第五段到臍輪。到達頸部,第六節到達肩部,第七節到達額頭。
四十二只手臂呈銅鑄圓筒狀,最后雕刻的木頭就是手——可惜的是,不僅右臂折在背上,其他四十只手臂都在乾隆年間毀壞了,全部都毀掉了。今天看到的木臂是20世紀40年代修復的。 幸運的是,雕像的主體仍然是宋初的原作。 整體造型端莊、簡潔。
元始大石矗立在2.25米高的漢白玉上。 此石晶珠為明代原品。 、圓雕、鏤空雕刻技法,雕刻精美的大力士、飛天、飛鳥、姬月等形象,造型生動,雕刻精美。
大石、大悲閣這個浩大的工程,每個軍州都投入了3000名士兵,因為趙匡胤親自下令鑄造,而且參與工程的人員都有完整的記錄。 這在中國唐代建筑史上也是罕見的。
阿彌陀佛堂
阿彌陀堂始建于明萬歷六年(151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此殿為五開間,面闊四間,單檐懸山式瓦蓋式建筑。 龍興寺的修建是由明代尼姑、臨濟宗第二十五代傳人沙門孟堂和尚主持。
龍興寺內有孟堂和尚石刻。 刻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為八角七級石仿木塔式建筑,高9.13米。 1964年修復,底座內發現了孟堂和尚的袈裟、拂塵、念珠、經書和一些瓷器。
阿彌陀堂內,明代石經柱上供奉著阿彌陀佛。 雕像兩側的金柱上,分別供奉著觀世音和大勢至兩尊雕像。 ”。
毗盧堂
毗盧殿建于明洪武年間(1573-1620年)。 原為袁氏八大廟宇之一的崇隱寺的正殿。 1959年擴建為龍興寺,殿堂進深五間。 堅硬的山頂上鋪著青瓦,邊緣鑲著綠色琉璃瓦。
檐下懸掛的“毗盧古寺”匾額,是清代乾隆朝臣的御書。
毗盧,是梵文“毗盧遮那”的縮寫,意思是“光明”。 毗盧殿供奉著明弘治朝臣為其養母皇帝鑄造的銅鑄毗盧佛。 高6.42米。 它由三層和四個主體連接。 千尊小佛成鼓狀疊成簇,全身共有造像1072尊,形成“千佛繞毗盧”的格局。 此石刻構思巧妙,造型獨特,工藝精湛。 為“龍興寺六大奇觀”之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