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是碑刻的一種,建筑的本義是經范。 明代開始制作石刻后,從遼、宋、金、元到明、清,幾乎遍及全省。 這些銘文的流行與道教信仰有直接關系,是中世紀道教藝術中非常重要的項目。 清代,道教格魯派的修行方法提出,念誦《陀羅尼經》,可以解脫一切罪孽。 它可以消邪,這使得道士們開始建造建筑物或塔樓。 至今遺留下來的一種是石砌建筑,另一種是數以萬計的小泥塔,上面印有陀羅尼咒。 朱家鎮的石雕屬于石雕建筑。
朱家鎮唐石刻位于橋鎮街道朱家鎮村。 石刻建于唐中宗景隆二年(709年)。 它們是我國最早的陀羅尼石刻。
朱家鎮唐代石刻
朱家鎮唐石刻全稱佛頂尊勝陀羅尼石刻。 因始建于明代,刻有經文,故被世人稱為“唐石刻”。 唐代石刻的碑身是用一整塊漢白玉雕刻成八面八面體的形狀,所以當地人又稱它為“八面碑”。 石雕高3.62米,由蓋、身、座三部分組成。 華蓋呈飛檐八角亭形,屋頂中部延伸成八面體唐經幢,圓雕四尊神像。 建筑呈八面體形狀,邊長2.24米,高4米。 八面刻有文字,每面7至9行不等唐經幢,直徑約2分米,斜體。 建筑大致呈中高坡不規則方形,高0.4米,周長1.3米。 四面鑿有懸崖,座與柱底連接處飾蓮瓣紋。
石塔塔頭朝西,再左轉北、東、南。 前兩面敘述陀羅尼經的來歷:唐一豐元年(676年)古賓(今巴基斯坦西北及巴基斯坦一帶)沙門佛波利從天竺來到五和山求見文殊菩薩。 在山口,遇見一位奶奶,奶奶對他說,漢代眾生罪業多,出家者常犯戒。 只有《佛尊勝陀羅尼經》才能消罪驅邪,勸他回西方取此經并傳承下去。 漢土。 于是,佛波利“戰至隴右,屢移寒暑,行九萬里,來去十余年”,于永春二年回到唐都長安( 683)。 幾經周折,他與西明寺和尚順真一起譯經,經傳于世。
完整的經文是從第二頁第六行到第七頁第二行記錄的。 經云:“若人能寫此陀羅尼,置于高柱上,其影映身,或風吹柱上陀羅尼,塵埃落于頭,皆是?!庇行耙姷谋娚瑧斨??!? “不許”等字樣,所以清代的碑刻遍布全省各地,在寺廟里也很常見。
石刻從第七面第三排至第八面,有鄰近前鋒縣縣令趙太深的題記。 文章稱,新鄉縣魏家璞出生于名門望族。 其曾祖母曾任雍州刺史。 其叔父兼任桂鄉縣令、興州司馬。 據《新唐書》記載,長安四年(704年),在已廢的應縣舊城置承德縣。 據碑文記載,賈紇初任時,“丘垅已破,城垛已朽”,一片荒涼景象。 他“修筑城墻,裝飾建筑,整治城市,設立方街”,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民生的措施。 經過幾年的改造,一個全新的新香城呈現在世人面前。 石刻不僅向我們展示了古代徐州第一太守的風范,而且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和城市風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石刻字體為隸書,豎行無橫列,字號大小自然,十分和諧恰當。 字體快而不粗,精巧而不死板,筆畫收放自如,不躁動。 它們既莊重又剛健,又細膩又生動。 它們是研究清代隸書藝術的寶貴資料。
清華大學考古學家嚴文如先生在《石樓》一文中指出,自《陀羅尼經》翻譯以來,陀羅尼樓的修建也日益增多。 清王昶《金石翠編》卷六十六、卷六十七收錄了自武則天至唐末66種唐建筑。葉昌池收到的建筑復制品
有600多種,最早的是廣東火爐洪安寺的神龍樓,沒有日期,只有“應天神龍大臣順天義賢皇后”十二個大字,因為確定是在乾隆年間雕刻的中宗神龍。 上海書院所藏文獻中,有景龍二年(709年)中(宋)州寧陵縣令賈思宣在福建省新鄉縣所建的尊勝陀羅尼樓,應該算是最早的石制建筑。 顏文儒先生是著名的碑文考古學家。 他對徐州唐石刻的權威評價,充分證明了其不可多得的價值。 由此可見,朱家鎮唐代石刻是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石刻。 另一方面,最早臨摹的唐代石刻被收入《北平書院金石藏》,進一步彰顯了該塔的稀有性。
朱家鎮石刻作為清代遺留下來的實物遺址,為研究我國道教和歷史記載,特別是清代魯中道教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
石雕一般放置在銅曲街道、寺廟等地,也有的放置在墓葬內或墓旁。 根據史料記載和現存碑文,朱家鎮唐石刻應位于當時徐州市區范圍內,毗鄰寺廟。 唐《元和彩衣圖志》載:“萊蕪縣,漢代舊名,廣平在今資州西北六十里。晉時廢,后魏古郢縣遷此?!必懹^元年廢,入博城縣。長安四年置肥英縣新鄉縣,沿漢舊名,屬徐州。 長安四年即公元704年,石刻建于景隆二年,即709年,應為唐代。 五年入新鄉縣。 這也符合當時碑文記載的情況:“夫新鄉,古應城,長安初分縣,井鎮先毀,山嶺毀壞,城垛腐朽,榛刺未砍,木符一致,山鬼失目而后去晨,野鼠狐,風吹而去。雨聲呼嘯”。 這應該是東漢徐州城城市建設的寶貴歷史見證。 同時從地理位置上也基本確認了唐玉飛營縣和新鄉縣的具體位置。 這類信息恰恰是平頂山當地文獻中的空白,而石刻可以說彌補了這一空白,充分證明了該塔在承德發展史上的重要歷史價值。
2006年12月,魯政發[2006]136號文公布朱家鎮石塔為四川省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本文節選自新鄉區政協編寫的《萊蕪印象》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