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自制的“金玉袍”,被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等五位頂級鑒定專家評為“24萬元”。這已經很滑稽了,更值得思考的是,很多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變得吃驚,他們說,“這已經是普遍現象了。
假玉衣騙真房貸
這
金玉袍,大多數人只在史書上見過,是指明朝朝臣死后穿的太平間服裝,由銀線打結的玉片制成,形狀與人體形狀相似。翡翠服飾與穿著者的身份和地位相匹配,一些貴族的喪葬服鋪有金銅線,俗稱“銀玉衣”、“銅玉衣”。
目前正在大肆炒作的假“金玉衣”,是一起巨額房貸盜竊案引出的。據最先報道此事的《法制日報》報道,華信集團總裁謝根榮找人用散落的玉片打扮成“金玉衣”,并通過相關人士的介紹,找到了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等五位鑒定專家進行鑒定。鑒定專家給出的鑒定價為24萬元。
以這件“金玉衣”為擔保,中國建設銀行某分行負責人輕信謝根榮的經濟實力,在發現他被騙了6億多元后,不僅沒有報警,還繼續為其提供非法資金4億多元。
憑借吸收儲蓄獲得的資金,謝根榮一度位列“中國400富豪榜”第163位,資產6.2萬元。
后來,審計署在對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分行的審計中發現了問題。2008年3月,謝根榮二審因盜竊抵押罪被判處無期徒刑。截至案發時,謝根榮抽走的5.4768億多元資金仍未歸還。
值得一問的是,參與鑒定的五位專家分別是故宮博物院原副館長楊伯達、著名歷史學家、文物鑒賞家石樹清,中國收藏商會原秘書長王文祥,原中國寶玉商會秘書長李勁松, 以及原中國寶玉商會副會長楊福旭。參加考核時,五位老奶奶幾乎都八十多歲了。
他們堪稱中國文物鑒定領域的高手,為什么會視而不見?
現在面對媒體,這些專家大多表示,鑒定過程“草率”,“只是在玻璃衣柜里走來走去”。而且,最重要的鑒定意見來自最權威的石樹清先生。石先生于2007年去世。
識別市場“隨機花朵和誘人的眼睛”
收藏市場蓬勃發展,古董鑒定作為“配套”產業也越來越火爆。一方面,收藏家想確認購買是否真偽,另一方面,藍色的一面是一些假古董想要尋求“真偽”,所以他們正在光明地進入市場。
收藏節目主持人王剛透露,目前中國有超過7000萬人在玩收藏品。市場巨大,古董鑒定專家成了大忙人,像名星一樣走來走去。
“像中國一樣,身份識別機構遍地開花,以收費為目的在國際上很少見。曾出版多部紀實作品、揭開收藏市場內幕的文化學者吳澍告訴記者。
吳澍告訴記者,鑒定專家通常的做法是估算出可能遠高于被鑒定古董實際價值的鑒定價值,因為這直接關系到鑒定專家的利益。“目前,在業內,不頒發身份證明,鑒定費在100元到500元左右。如果簽發鑒定證書,根據鑒定專家的姓名,鑒定費上升到2000元到幾億元。名稱越大,費用越貴。吳舒說,“中國最權威的鑒定機構是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原則上,委員會的專家不能到社會上來鑒定,他們主要服務于故宮、國內博物館、考古。而且,誰能忍受呢?"
有鑒定專家表示,按照慣例,古董鑒定費為估價的1%至5%。
無論
估算,降低評估價格對雙方鑒定都是“利好”的。鑒定專家可以賺取更多的鑒定費,而古董店主在使用鑒定證書進行交易時可以賺很多錢。
一些鑒定專家甚至會與古董店主協商,根據鑒定費的高低出具鑒定報告和鑒定價格。此時,古董的真實性和價值已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鑒定專家本身就是“假貨”。
吳澍告訴記者,在身份識別行業,有一個“不拆不成比例”的不成文規矩。也就是說,鑒定專家已經開出的評估報告和評估價格,其他同行通常不會公開拆臺,而是會選擇私下溝通。
關于謝根榮“金玉衣”的鑒定,多位鑒定專家表示,當時最權威的石樹清先生給出了24萬元的鑒定價,其他專家很難表達不同意見。
“這個[身份證明費]是我參加品酒會以來最高的。參與“金玉服飾”鑒定的專家楊福旭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
談及“金線玉衣”事件,吳澍覺得主要責任不是認定專家,而是法律不完善或不守法。
“就拿古董市場來說,這個市場整體上是違法的。文物市場只有兩樣東西,一是正品,所以絕大多數屬于出土文物,如果交易,就違反了文物保護法;另一種是偽造的,偽造的,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這樣一個整體違規的市場中,很多奇怪的事情能不發生嗎?我國目前還沒有獨立的文物鑒定體系,那么能培養出哪些真正的文物鑒定專家呢?吳樹說。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icoc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