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村牌樓、古建牌樓制作中,牌樓牌匾也是有等級劃分的,皇帝用五爪金龍浮雕牌匾,圣人和寺院石牌樓雕刻四爪祥龍,普通村門牌樓一般雕刻富貴纏枝紋的比較多,在農村牌樓中,皇上下旨修建的村口牌樓、功德石牌樓也可以用祥龍牌匾,我們下面看一下古代牌樓牌匾等級劃分和寓意是什么。

村牌樓的榫卯結構:科技與藝術的融合
古建筑的另一大特色是榫卯結構的大量運用。柞是小于構件斷面凸出的部分,俗稱公樣,卯是指與榫相結合的另一構件凹下去的部分,俗稱母榫。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獨立、松散的構件緊密結合為一個符合設計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種荷載能力的完整的結構體。根據榫卯的功能大致可分為六類:固定垂直構件的卯榫,水平構件與垂直構件的拉結相交使用的榫卯,水平構件互交部位的棉卯:水平或傾斜構件重疊穩固所用的榫卯,用于水平或傾斜構件疊交或半疊交的榫卯,用于板縫拼接的幾種榫卯”。固定垂直構件的榫卯在古建筑石牌樓結構中垂直構件主要是柱子,它又分為落地柱和懸空柱兩類。落地柱即柱腳直接落在柱項石上的柱子,懸空柱即落腳在梁架上或被其它構件懸空挑起捧起的柱子,這些垂直構件不管用在什么部位,都要用榫卯來固定它的位置,如管腳樺、套頂榫、瓜柱柱腳半榫。用于固定各種落地的柱根部,童柱與梁架或墩斗相交處,它的作用是防止柱腳位移。管腳榫截面通常為方形,榫的端部適當收留(即頭部略小),外端倒楞,以方便安裝,現在我們長城石雕借助現代雕刻工具,制作的卯榫結構更加方便合理,也更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這比如安徽省歙縣棠樾村的“樂善好施坊”就是第五種層次需求下產生的典型,清朝嘉慶年間,安徽棠樾人鮑淑芳身為兩淮鹽運使,壟斷江淮地區的鹽運市場,“身纏百萬”、“富比王侯”,在取得了巨大的財富和社會地位之后,對于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促使他捐軍餉,修河堤,置義田,辦義學。求得一座石牌坊來向社會標榜美德, 獲得整個社會的肯定。

設計墓地、陵園、祠堂牌坊樣式和尺寸
按照設計流程來說,墓地牌坊、陵園石大門、祠堂石牌樓的風格都是以莊嚴為主,一旦確定可牌坊的建立位置,接下來就要確定好牌坊樣式和尺寸大小了。要什么樣式的牌坊呢?如今的墓地牌坊設計可參考的樣式要規模龐大,不能顯得小氣。,畢竟墓地環境比較大,配上大的雄偉的牌坊才能顯眼,也才搭配融洽。樣式可以考慮多門多樓的設計,復雜樣式的更好,當然可以選簡單樣式的不過尺寸大小要足夠,不能給人的感覺不夠大氣高檔,那么就會達不到牌坊設立的效果了。樣式和尺寸一定要多的考慮。
地大物博,土地篇幅遼闊,各個地方因地域氣候以及傳統文化的差異導致牌樓的差異明顯,我國北方地區牌樓的建筑材料主要以青石結構為主,北京城內現存的六十多座牌樓中就有一半座是石材結構,除了正常的村口路口需要石牌樓外,有特殊需求的地方,比如陵寢牌坊、家族祠堂門樓、寺廟山門等地會使用石質牌樓或者琉璃牌樓,剩余的都是以木材為主,當然也存在少數的木石混合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