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家們抓住了形象的實質力量和運動,靈活地運用凹凸的起伏來刻畫對象。我們制作的石牌坊上面的石獅子、浮雕龍按照天然石塊的勢度,因材施藝,巧妙地運用圓雕、浮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手法,強調和夸張石獅子、云龍的動勢和結構,表現出力的凝聚、力的釋放和力的運動,賦予頑石以生命力,通過這座農村石牌坊也釋放了石材的靈性。

地方風格牌坊以當地的風土文化為主題,以模仿當地風俗特色的精美雕刻、小型建筑等裝飾,使牌坊具有濃厚的地方氣息,使當地文化與牌坊相融合,使牌坊更加精致和美觀。
湖南農村牌坊也被稱為湖南農村牌樓、湖南鄉村牌坊、湖南村莊牌坊、湖南村口牌坊等,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湖南地區明清時期農村牌坊裝飾圖案多采用表現倫理意識的儒家情懷、清逸雅致的文人或直抒胸臆的世俗情懷等圖案主題。湖南農村牌坊一方面,通過“借代”、“諧音”、“隱喻”等手法,將抽象的“意境”通過具象的裝飾圖案視覺表現,傳情達意出對應的吉祥寓意,給人留下抽象的情感體驗,為人營造聯想和回味的空間。

在江西,有很多有悠久的歷史的傳統村落,在入村主路口,都建了精致的村口牌坊。這種江西村口牌坊的修建,與本地人長期性產生的重詩香、重真情、重歷史時間的與眾不同核心理念密切相關,是本地群眾與眾不同的審美、濃厚的文化底蘊的綜合性外在主要表現。

石牌坊是我國特色工藝代表,雕刻選擇多樣,從民間比較常用的形式看,村莊單門石牌坊應用比較多,可以很好的展現石牌坊雕刻工藝之美。村莊單門石牌坊在我國民間應用比較多,追溯起源可以到周朝時期,最早是衡門的形式,并沒有太多繁雜的設計,采用了兩根柱子和一根橫梁的形式,牌坊造型設計簡單。
大門牌坊是建筑的點睛之筆,集本體功能、象征意義、教化功用和風俗承載于一身,成為傳統建筑上與傳統裝飾上極為可圈可點、可觀賞、可品位、可深思的篇章。
坊門演變成牌坊,是唐以后的事。由于商業與手工業日益發展,城市人口密集,城市的生活起了很大的變化,宵禁制度已不適應城市生活的需要,隨著宵禁制度的取消,坊墻及坊門均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封閉的里坊制遂過渡為開放的坊巷制;宋朝、經濟、文化中心的南遷,離開了一馬平川的黃河流域(產生棋盤格式里坊制的地理環境),到了水網縱橫的江南,也是促成里坊制向坊巷制轉變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