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勝寺位于五河山風景區西北50公里處的喜羊嶺南坡。 是五合山西門的一座巨型寺廟。 歷史上曾是南下通往臺懷鎮的要道,故有“五峰咽喉”、“泰山門戶”之稱。
建筑歷史
尊勝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據寺內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墓碑記載:“始建寺,名翠巖山寺”。 波利佛到達五河山朝臺,路過此寺。 唐弘道二年??(684年),再次攜尊勝陀羅尼經返臺,仍取道蘇陽嶺,重修原寺,名“善珠閣”。 清天圣四年(1026年)重修寺院陀羅尼經幢,改名“真容寺”。 明正德十九年(1591年),僧眾在院內雕刻尊勝陀羅尼石刻,佛寺稱“尊勝寺”。 清嘉慶年間曾兩次重修。 清光緒十一年(1922年)再次大規模重建。 寺內現存的大成殿和樓閣,多為這一時期所建。 2019年10月,尊勝寺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省第八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筑特色
尊勝寺坐北朝南,依坡而建,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 寺區內古木參天,樓宇樓閣,殿堂樓閣,形制應有盡有,建筑由低到高層層疊疊,布局嚴謹。 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三大儒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毗盧殿、文殊殿、萬藏塔。 建筑群突出了傳統寺廟的建筑格局和造型。 各層院落與正殿懸崖相通,曲徑通幽,給人以“山水疑無路,柳暗花明”之感?;ㄩ_明又一村”。
寺內主體建筑結構大體相同。 為木結構,重檐,進深五間,重檐頂,前檐有寶塔。 木門彩繪彩繪,石雕裝飾。 龍是主要的。 具有清代傳統建筑的風格和特點。 天王殿右側的磚砌高臺上,分別建有鐘樓和鼓樓。 三大學士殿內供有文殊、普賢、觀音,故名。 藏經樓是一座建在山頂的樓閣式建筑。 上下二層,進深三間,面闊四椽,明柱十六根,圍成圓形過道,東西兩側各有十二角臺。 “萬源閣”西稱“三寶樓”,均建在磚臺上。 文殊殿內臺頂供奉五尊文殊像,故又稱“五方文殊殿”。
萬藏塔位于古寺的最高點。 秀麗勻稱,高聳入云。 為九層十二角樓閣,密檐結構。 它高約39米。 塔身自下而上抹白砂漿。 變得。 塔基亦為磚砌,高1.3米,平面呈十二角形,正面開券門,造型優美柔和。 塔的第一層至第五層是空心的,可以攀登。 每面刻有供奉神靈的神龕,六層及以上為實心。 一樓門上鐫“萬藏塔”匾額,并有清光緒二十一年(1932年)建筑銘文。 塔下建有券孔,將塔圍住,猶如圍裙。 洞內有三十三位護法。 遠看萬藏塔,古樸厚重,挺拔而立,重檐重檐,襯以藍天白云,更顯秀麗俊秀。
木雕藝術
尊勝寺木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寺前巨大的磚影壁長23米,由五種圖案組成。 中間最高,兩側次之。 底部須彌座均為木結構椽柱,刀工簡單,無缺口。 正中三壁正中為方形須彌座,上有“龍出水”、“龍騰云霄”等圖案。 造型精美,劍法嫻熟,腰線分明。 堪稱木雕藝術的杰作。 寺門前有一磚牌坊。 樓頭為仿木結構,雕花木飛檐,穩重大方。 樓額刻有“五峰之喉”和“清境”陀羅尼經幢,點明了尊勝寺所在位置和清幽環境的重要性。
寺遺址內的磚券樓分上下兩層,券孔三個,寬15米,寬13米。 據悉,在其他建筑的玄關、高墻、包廂、角磚面等處,到處都有木雕、樹木和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