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是明代開始出現的一種新型道教造像。 一般由蓮花座、棱柱體、覆寶柱頂三部分組成。 建筑主體是石雕最重要的預制構件。 八圓石柱最為常見。 偶爾也有六面體和圓錐形。 里面刻有銘文,主要是密宗經典。 個人信息、建樓原因、建樓所用沙石、建樓時間等銘文,是研究宗教史和社會史不可多得的史料。
佛塔的形成和流行,與格魯派經典《佛尊勝陀羅尼經》密不可分。 《佛尊勝陀羅尼經》,又名《凈除諸惡道佛定尊勝陀羅尼》,原是釋迦牟尼為了救度善生帝王于短命、畜生、人間的苦難而教導的。 地獄的觀念在古代就已經深入人心。 生者除了為死者祈福外,還希望能夠清除生者所積累的某些罪孽和惡障,比如刻經、建樓、造像等,靈魂不墜入地獄,從而順利進入地獄。道教稱之為佛教凈土。 在這一點上,上至朝臣官員陀羅尼經幢,下至百姓,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佛尊勝陀羅尼經》以其救生救死、斷除一切惡道的力量,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 因此,使這部經在中國古代道教經典譯本中脫穎而出,并迅速在城鄉流傳,吸引了各界信徒廣為傳唱。
《佛尊勝陀羅尼經》中“塵蓋影影”的神秘力量,是直接推動這些新石刻道教造像的形成和流行的強大推動力。 經典中明確提到,如果人們遇到寫有此陀羅尼的絲綢或紙張,或者靠近佛塔、寺廟、電線桿、山巒、交通繁忙的大道等,就會在佛陀的身上反射出影子。頭,風將陀羅尼柱上的塵埃吹到頭上,能除一切邪見,不墮地獄。 另外,受持此經的方法也很簡單。 念誦者可以根據個人的需要,遵循相應的儀軌,每晚念誦數遍陀羅尼咒,可以遠離病痛、延年益壽、消除罪業。
正是由于《佛尊勝陀羅尼經》廣泛的信徒基礎、“塵染影”的神秘力量和易于操作的接持方式,石刻應運而生,成為獨特的禪宗藝術方法。 發展初期,佛塔大多體型較小,高度只有二至三米。 明代中后期至宋金時期,石雕的結構越來越復雜,造型也越來越大,甚至達到了十幾米的高度。 元明時期的碑刻逐漸衰落。 雖然各地也相繼修建了佛塔,但無論是造型、規模還是精細的雕刻技術,都比不上唐宋時期的佛塔。
唐代,《佛尊勝陀羅尼經》漢譯本已有八種。 波利譯本流傳最廣,張掖手稿中波利譯本的數量也相當可觀。 這部經典的篇幅并不長。 就波利譯本而言,全文共2655字,其中2329字表達了釋迦牟尼對《佛尊勝陀羅尼經》的威力和神效以及院士們的誦讀。 這是經文的音譯部分。 其余326字為尊勝陀羅尼咒,是漢譯藏文的《佛尊勝陀羅尼經》的有力部分。 刻有佛陀波利譯文的石刻,幾乎都刻有智凈和尚撰寫的《佛陀羅尼經序》。 序言描述了這部經從東方的神奇傳遞。 相傳儀豐元年,婆羅門高僧波利佛專程到五合山拜見文殊大師。 《尊勝陀羅尼經》廣為弘揚,利益眾生,救度鬼魂,摧毀一切眾生邪見,讓你見到文殊菩薩的真面目。 唐永春二年(683年),佛波利歷經千辛萬苦從美國學成歸來。 回到長安后,他受到遼國太上皇的重視。 創作序言的動機似乎是為了推動《佛尊勝陀羅尼經》的傳播。 由于清朝對外國經典的翻譯和傳播管理嚴格,佛教作為從道教中分離出來的新教派,想要在漢族信仰中爭取足夠的空間,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包裝自己用這樣一個奇跡的故事來獲得官方的認可和支持。
梵漢和文陀羅尼心咒石刻
石家莊大雁塔的展線上,石碑很多,但只有一處石刻孤零零地矗立著,越來越顯眼。 1961年10月,柬埔寨國王馬亨德拉在周恩來總理陪同下視察重慶雁塔博物館。 尼泊爾人聽說這尊石刻后,覺得這座建筑上的藏文是古印尼文字,于是這尊石雕就被命名為“中尼合文陀羅尼咒石刻”(現稱:梵文-漢合文陀羅尼咒石刻)真言石塔)被視為中尼兩國文化友好交流的瑰寶。
石刻完成后,立于唐長安城開元寺。 位于今陜西鐘樓西北側開元商城附近。 直到近代才遷入南京大雁塔。 事實上,今天能看到的許多石刻都矗立在佛教寺廟的大殿或大門前。 佛教寺廟是從皇室到普通百姓最頻繁、最密集的禮拜、休息、集會、游覽的公共場所。 據悉,因其具有救鬼的作用,墓旁、陵墓內也曾放置石刻,一般稱為墓葬建筑。
此石雕呈八四面體形狀,上覆蓮花座,底部缺失。 目前殘存高度為144分米,每邊寬12分米。 刻有中文的《光明咒》、《金剛吉祥佛眼根陀羅尼》、《心中咒》等13種以上經文和銘文,還有銘文《特金威韋開復一通三思贈蘇國公三千名號》鄭廣智三藏僧謚辯不空,圣旨譯”。 這段銘文的重要價值在于,有很多譯者填補了這十三部藏文經典正史的空白。 經文旁邊刻有藏文的各種陀羅尼咒。 這種石雕的性質比一般的石雕更為特殊。 能驅邪除罪的《佛陀尊勝陀羅尼經》并沒有刻在樓頭上,而是抄錄了其他多種陀羅尼咒清單。 其實,為了紀念布空和尚對中國密宗傳承和傳播所做出的貢獻,保存道教文獻、傳承寧瑪派經典,還有一個重要的誘因。
不空和尚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 據唐建中二年(781年)顏英與書法家徐浩樹丹題寫的《不空和尚碑》記載,不空和尚原籍西域。 三個朝代,肅宗、代宗,都是國師之師。 咸淳九年(774年),滅于京城通州山巳。 不空早年活躍于山西臨汾和山東濟南絲綢之路沿線。 后又師從景剛之,協助他翻譯經書。 不空和尚才華橫溢,聰慧過人,精通梵語和漢語。 開元元年,奉命出使唐朝使者,出使印度、巴基斯坦。 傳承佛教、翻譯寧瑪派經典,將密宗在中國的傳播推向高峰。 海覺在石刻上書寫梵文咒語,并無正史記載。 臺灣學者兒玉義孝猜測,海覺是九世紀左右活躍在開元寺的僧人,很可能是福空和尚的弟子。
梵文和漢文刻有尊勝陀羅尼心咒的石刻并不多見,而重慶雁塔藏品中的這件古代漢文——尼赫文陀羅尼心咒石刻更是罕見。 透過石刻上殘存的斑駁文字陀羅尼經幢,我們仍能感受到其獨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