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觀音(四面觀音石雕像 石雕四面觀音廠家)——九龍星石材
石雕佛像造像中數量多的莫屬石雕觀音佛像。觀音菩薩可化身多種形象,如石雕楊柳觀音、石雕凈瓶觀音、石雕滴水觀音、石雕四面觀音等。
觀音菩薩石雕像在古代的發展歷史是;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石雕的鼎盛期,來往于印度與中國的高僧絡繹不絕,他們攜來的經書與石雕佛像豐富著觀音的生命形象,觀音逐漸成為百姓心目中的慈悲女神,“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成了當時國人信仰的寫照。


四面觀音石雕像由福音、慈悲、和平、智慧組成。
四面金衣袈裟觀音圣像,分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東面圣像手把水瓶,象征福音;西面圣像手持佛珠,象征慈悲;南面圣像手握蓮花,象征和平;北面圣像手托經篋,象征智慧,整體金衣觀音圣像顯得莊重而慈悲。
四面觀音圣像的寓意為千手護持千眼照風、尋聲救難。
1、凈瓶觀音:亦名楊柳觀音,因菩薩手上的凈 瓶是插有楊柳的。楊柳取其柔順,是象徵觀音慈悲救苦,眾生之意,所謂“金剛怒目,菩薩低眉”。凈瓶,在釋氏要覽中說:“凈瓶梵語軍遲,此云瓶,常儲水,隨身用以凈手”。又楊柳枝,在印度叫做齒木,常用以刷牙以表清潔。在中國,佛徒常念觀音大悲咒,求咒水治病或灑凈道場,故請佛菩薩亦用楊枝凈水。
2、送子觀音:是民間崇拜的佛教神祗。封建時代百姓認為虔誠拜神佛可以實現自己的心愿。于是不能有孕、或者祈求生男孩的**百姓會拜送子觀音,以求得子嗣。送子觀音的形象是中國佛教所創造的。《法華經》中說:“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這是民間送子觀音的由來。
3、阿耨觀音:左膝倚背在巖石上,兩手相交,遠眺海面。佛教傳說阿耨達池位于瞻部洲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記》亦有提及。阿耨觀音名即由此而來。
4、持經觀音:三十三觀音之一。因手持經卷故名。相當于《法華經·普門品》所載,“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之觀音化身。
石雕四面觀音廠家較多見的材質有漢白玉,花崗巖,大理石等天然石材。石雕四面觀音的經篋代表六百卷般若經,表示觀音“自度度人,智悲雙運”,既能自利,觀理事無礙之境而了達自在,又有利他,觀一切眾生 之機而化度自在,以般若啟眾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