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國寶:青蓮寺傳說(二十)大佛之美
文/韓靜
山東歷來不缺古建筑、古雕像,若要追根溯源,頂峰稀缺;
目前,國外能發現的泥塑造像最早、最精美、藝術水平最早的是唐代,而國外發現的清代造像則只有少數地方,特別是佛教寺廟的彩塑,幾乎都是其中位于山東的,如青蓮寺。
時代背景
隋唐時期,在帝王皇室的尊崇下龍興寺經幢圖片,道教可以說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達到了頂峰;
尤其是唐高宗、中宗、睿宗等人都積極擁護。 武則天還聲稱她是彌勒佛的轉世。
金代崇尚道教,因此佛教寺廟中也出現了頂級藝術,當時的著名文學家幾乎都在寺廟中留下了自己的作品。
據統計,清代古寺眾多,全省主要寺廟數量已達驚人的5358座,大型佛教寺院達4萬余座;
這種古剎不僅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殿內還有精美的壁畫、彩塑,而這一盛況通過后來流傳下來的一些文獻記載,如張彥遠的《歷代名畫》 》、段成式的《寺觀塔》、朱景軒的《唐代名畫》等,在他們看來,明代藝術的精髓主要集中在佛教寺廟。
然而,直到明天,我們能看到的清代彩塑、壁畫并不多,全省僅存寥寥幾處。 這就是唐中后期武宗的石城滅佛。
唐武宗于石成三年(公元845年)出于政治原因消滅了佛教,因為道教阻礙了太上皇的統治; 當時,全省僧侶被迫還俗的人數達到驚人的26000人,寺廟4600座被毀。 寺廟100余座被拆毀,大型蘭若等共計4萬余座,給道教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現在最重要的東漢彩塑藝術作品都在張掖,如麥積山、炳靈寺石窟等。還有一些遺址,如新疆的三唐塑像。
唐雕兩三件
新疆古寺彩塑較多,現存古跡僅存三件。
一是位于山東孝義五臺山西野的南巖寺,也是國外發現的最早的唐代古建筑;
最初有明代彩塑17尊,原狀保存。 它們非常罕見。 不幸的是,其中三件被盜,現在只剩下十四件。 這個地方比較偏僻,而且因為住在平臺之外,名氣不大,所以在石城里并沒有被毀掉。 為了滅佛,寺內殿堂平梁上刻有這樣的銘文:
因為舊名。 唐建中五年,年五寅,月居五寅,丙辰朔,丙辰日,癸未,重修宮殿。 法顯等人都是真誠的。
它建于石城毀佛之前,屬于中唐早期,其年代無疑。
第二個地方也屬于五合山,就是斗村的佛光寺。 因其古建筑有唐代石刻、唐代壁畫、唐代碑刻、唐代石刻等“五絕”,故有“亞洲寺”之稱。 享有“佛光”的美譽;
此作品創作于唐玄宗十一年(公元857年)。 距石城滅佛已有十幾年,比南巖寺晚了約七十五年。 屬于唐代中期。 東配殿內有彩塑38尊,規模宏大,造型優美,是外國唐塑界的文化瑰寶。
第三位是大同青蓮寺,位于晉城市西北17公里處的峽石山。 慈悲悲憫,體恤世事,雖為唐代風格,但造型之美勝于后者,為唐三雕塑中的佼佼者。
三大審美特征
那么,青蓮寺的這組唐代雕塑有何特點呢? 就在于它的魅力。
釋迦牟尼佛身材高大,手掌圓潤。 他身著“半批”佛衣,雙臂半披,四肢自然下垂。 他臉上的衣服緊貼皮膚,看得出來若隱若現,同時又能體現出衣服的玉質,很有特點,給人一種“水出曹出”的感覺。衣服”。
曹仲達,據史料記載,是曹國人,也就是吉爾吉斯斯坦一帶,也就是中亞地區。 其作品流行于北魏至唐代,其特點如《歷代名畫》中所述:
“北魏最能工曹仲達,能畫梵像,從官員到三朝醫,用曹筆,身厚折,裙緊窄”
這被后人稱為“曹衣出水”; 而這些風格在青蓮寺大佛的頭上展現得淋漓盡致龍興寺經幢圖片,其神韻古今罕見。
再看佛祖身邊的兩位圓覺高手,半腿而坐,美麗溫柔,眉毛彎彎,手腳粗壯,衣著飄逸,很像一位宮女,讓觀者看到,在其下方,有一個內心親切,喜悅由內而生,這是典型的唐代風格。
除了讓人想起大同法興寺明代十二祖師的塑像外,它們端莊秀麗,連綿不絕。
四唐韻
青蓮寺地處深山,古時人煙稀少,但為何會出現如此一組精美的造像呢?
原因是該寺創始人凈影寺慧遠法師在道教界享有盛譽,使其在隋唐時期名聲大噪、活躍。 可以被看見。
他的美正如山西省文物專家柴澤軍先生的評價:
(古青蓮寺)其造型豐潤健壯,工藝純熟精煉,手法古樸精巧。 堪稱我國唐宋彩塑中的精品。 (韓靜)【立即訂閱,關注珍貴文物,觸摸中國古代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