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確實是一塊香卻難啃的骨頭。 但隨著整體環境的好轉,綜合平臺電商、物流電商、垂直電商、農產品直銷等多種模式正在聯動。 業務進入爆炸性增長期只是時間問題。
“生鮮風潮”又要來了嗎?
從投資情況來看,似乎是這樣。 近日,有網絡媒體報道稱,從知情人士處獲悉,主營進口水果的生鮮電商天天果園獲得約1億美元D輪融資。 此前,易果生鮮完成了阿里巴巴和KKR集團投資的C輪融資,號稱是生鮮電商行業迄今為止最大的融資; 2015年10月,中糧我買網獲得2.2億美元C輪融資。 ,完成首筆戰略投資,入股有機生鮮到家配送公司“良食網”; 《U掌柜》獲得超過3000萬美元B輪融資。 巨額融資迫使人們重新審視這個行業的變化。 難道曾經被稱為行業最大難題的“消費、非標準化”已經找到解決辦法了嗎?
據途家網創始人陳秋東介紹,現在很多生鮮電商都能夠將虧損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一些企業也在解決非標準化問題,比如把它們做成清潔蔬菜。 但為什么到目前為止這樣的人還這么少呢? 有些企業之所以能在這個行業盈利,是因為客戶對產品和服務非常挑剔。 很難讓顧客頻繁購買。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生鮮行業人士表示,“投資金額的真實性仍有待商榷。此外,不少平臺獲得了巨額融資,并不一定意味著該行業最近很火或者看好。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上一輪融資的錢都燒完了,為了繼續生存,還得燒更多的錢。”
一家面向消費者的生鮮電商想要可持續發展,難道全靠資本嗎?
從理論上講,生鮮電商市場確實廣闊。 天天果園創始人王偉曾表示,中國生鮮市場有2.5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不過,在途納爾網創始人陳秋東看來,生鮮電商的供應鏈復雜、落地難度大,尤其是對于C端(消費者)來說,因為消費者本身對產品和服務非常挑剔。
“目前在B2B環節上,無論是從基地到商家,還是從基地到市場,都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格局,因為B2B環節比較短,單個商家的采購量規模大,去中心化后,可以有一定的利潤。” 陳秋冬表示,相對而言,C端的玩法更多。
他舉了幾個例子。 比如,有的創業公司到社區開小店,線上下單,線下提貨或送貨; 也有初創公司整合菜市場資源,利用菜市場作為配送中轉站。 陳秋冬透露,2014年他花了一年時間看這個項目,但最終決定放棄。
“C端生鮮電商要長期持續發展,需要非常大的現金流。未來,這仍然是巨頭主導的世界,小公司很難做到。”好吧,一旦做得好,大部分都會被巨頭收購。” 陳秋東表示,除此之外,放棄投資此類項目還有一個原因,因為生鮮電商的創新壁壘不高,很容易被復制。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生鮮行業人士表示:“我們看好生鮮電商的未來市場,但過程會很艱難。” 這位業內人士透露,他也是一家生鮮電商,但并不直接面對市場。 對于C端來說,它利用其海外渠道來供應B端(商家)。 “很多大型生鮮電商平臺都是我們的客戶。”
面對生鮮電商的快速發展,國家政府也高度重視。 落實生鮮農產品流通減稅降費政策,搭建綠色物流運輸通道。 此外,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交易方式、加快發展冷鏈物流等,這為生鮮電商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行業。
投資者和業內人士都否認一個觀點:生鮮與互聯網結合的時代遲早會到來。
186信息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www.icocr.cn